支付巨头Stripe与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同日宣布进军Layer 1公链领域,分别推出Tempo与Arc链,这场看似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,实则是开放协议与品牌生态的底层博弈。
不同于Coinbase等机构选择以太坊Layer 2方案,Stripe和Circle直接切入Layer 1的决策,折射出稳定币结算层正在成为独立赛道。以Tether系公链Stable/Plasma为代表的"稳定币原生链"已先行验证:亚秒级结算、USDT作为gas费等特性,正在重塑支付基础设施标准。这迫使Circle必须将USDC从代币升级为网络,而Stripe则试图将商户资源转化为链上入口。
Circle的Arc链与其支付网络CPN形成协同,模仿Visa"网络中的网络"策略。通过让利前端发行方、聚焦薄利多销的结算层,Circle试图复制卡组织"先普及后盈利"的成功路径。其EVM兼容设计、USDC原生结算及外汇功能,直指跨境B2B和资本市场痛点。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开放节点治理,避免沦为表面去中心化的专有通道。
拥有160万商户的Stripe若能将Tempo打造为公有链,或成为最佳冷启动引擎。但支付服务商做Layer 1存在天然矛盾:过度控制将引发生态对"收费站化"的担忧,完全开放则可能削弱商业优势。行业观察人士建议,Stripe应效仿Celo转向Layer 2,或从技术架构层面确保链级治理与公司运营分离。
当前支付链竞赛的最大隐患,是重蹈互联网前夜专网割据的覆辙。判断标准不应局限于TPS数值,而需聚焦三个维度:协议开放性、跨链互操作性、非合作伙伴的平等接入权。Circle需在年内证明Arc能服务真实商户场景,Stripe则面临"真开放"的技术承诺压力。这场战役的终局,或将决定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规则。
这场Layer 1之争的本质,是支付领域"铁轨"控制权的重新洗牌。当稳定币不再满足于充当通用公链的"乘客",而试图自建"专属列车",行业正迎来从技术优化到范式转移的关键转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