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通过上市公司间接持有加密货币的「加密财库股」模式正经历显著降温。MicroStrategy等头部公司的股价溢价率从峰值2倍回落至1.75倍,部分持有小众代币的企业甚至出现股价跌破资产净值的现象。
作为加密财库股的标杆企业,MicroStrategy的股价溢价变化具有风向标意义。数据显示,其股价相对比特币持仓价值的倍数已从5月的2倍降至目前的1.75倍。效仿者Semler Scientific和Upexi等公司的溢价空间同样收窄,部分企业股价已低于所持加密资产价值。
加密咨询公司Architect Partners统计显示,2023年美国上市公司为购币计划的融资总额达910亿美元,是传统IPO市场380亿美元规模的两倍有余。Pantera Capital等机构虽持续加注,但ParaFi副总裁Josh Solesbury指出,夏季交易量萎缩和标的过剩导致市场动能减弱。
市场调整呈现显著结构性特征。Architect Partners数据显示,持有比特币、以太坊等主流币的企业平均回报率达92.8%,而押注冷门代币的企业回报中位数为-24%。典型案例Hyperion DeFi市值仅3050万美元,较其持有的6000万美元hyperliquid代币价值折价近50%,近一月股价暴跌30%。
Galaxy Digital资产管理主管Steve Kurz认为:「市场将进入优胜劣汰阶段,头部项目可能形成马太效应。」这种分化反映出投资者对非主流加密资产的风险厌恶情绪正在升温。
加密财库股模式正在加深传统股市与加密市场的关联性。Hivemind创始人Matt Zhang警告,股价折价可能引发融资困难,形成「代币贬值-股价下跌-融资受阻」的恶性循环。Castle Island Ventures等机构已明确回避此类投资,认为其存在「零和博弈」属性。
当前市场环境下,加密财库股正从上半年的一路高歌转向价值重估。随着美国SEC对加密货币监管趋严,这类兼具股票属性和加密敞口的特殊资产类别,或将面临更严峻的流动性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