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国央行两年前推出的泰铢稳定币Q-money,近期通过"Carina计划"与摩根大通的JPM Coin实现桥接,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了全球稳定币市场的残酷现实:小币种难以摆脱对美元体系的依赖。尽管东南亚各国持续进行本币稳定币实验,但实际交易仍需要锚定美元完成跨境结算。
泰国在监管沙盒中测试的Q-money,最终仍需兑换为JPM Coin才能完成跨境支付。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东盟内部的本币结算尝试中,泰国与新加坡合作的二维码支付方案,本质上仍是泰铢与新元稳定币XSGD的兑换游戏。这些创新虽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,但未能改变美元在跨境交易中的底层地位。
根据欧盟MiCA框架对"电子货币代币"的界定,稳定币处于现代货币体系的最底层,与央行数字货币(CBDC)、代币化存款形成明确分层。这种结构性定位决定了稳定币难以具备货币供应弹性,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金融参与门槛,为数字经济中的新兴业态提供支付基础设施。
摩根大通等老牌机构通过JPM Coin等产品证明,传统金融体系完全有能力吸收稳定币创新。这些机构凭借监管资源、风控体系和客户网络,正在将稳定币转化为新的业务增长点。各国监管机构加速制定稳定币规则的行为,本质上是对数字货币时代金融话语权的争夺。
当前稳定币市场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:大国货币通过链上扩张强化主导地位,小币种则陷入"创新-美元化"的循环。要打破这种格局,或许需要等待区域经济一体化达到新高度,或出现真正颠覆性的分布式金融基础设施。这场货币权力的持久战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